- 2025年7月24日

由香港恒生大學、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激揚工作坊及香港教育行政學會聯合主辦的「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之生活滿意度調查」發佈會暨「香港融合新視野 –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校長論壇,於2025年7月24日下午 2 時至。5時在香港恒生大學 M + 校區 15 樓「創意薈」舉行。

調查揭示:新來港家庭滿意度偏低,語言障礙成關鍵
由香港恒生大學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莫家豪教授,聯同嶺南大學及恒生大學博士生團隊進行的跨學科研究,針對1000名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展開調查。該研究深入分析受養人在學習銜接、語言溝通、社交融入及文化適應方面的困境與期望,為教。育實踐和政策優化提供重要數據支持調查共有三個重點發現:首先,受養人對香港生活的整體滿意度偏低,子女不滿尤甚其中近七成配偶及八成半子女對來港生活感到不滿,三成子女更表示非常不滿。教。育和學習是受養人最重視的領域,但超過七成人認為來港升學並非正確選擇。另外,受養人在情感聯繫、工具性支援及信息獲取三方面均感匱乏,尤其對子女而言,社會認可的缺失是最大困擾,影響其融入香港社會。最後,粵語能力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最為關鍵。逾三分一受訪者完全不懂粵語,多數人只是略懂,只有一成半配偶及半成子女能以粵語流利溝通。絕大大部分受訪者表示,粵語能力薄弱是適應香港生活的最大障礙。

校長論壇匯聚重量級嘉賓 碰撞教育新思維
本次活動邀請多位香港中小學校長、教育界專家、AI行業專家等齊聚,圍繞兩大核心:議題展開深度對話,與會分享嘉賓包括:
- 莫家豪教授「香港恒生大學常務暨學術及研究副校長」
- 程德智女士「香港幼兒教育與服務聯會 主席/總幹事」
- 李伊瑩校長「真光中學、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
- 李樂東先生 「香港幼兒教育與服務聯會 榮譽顧問」
- 李建文校長「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等多位中小學校長
- 甄靄齡校長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 廖詠琪校長 「聖若望書院 – 小學部及國際學生暨幼稚園」
- 鄺海翔先生「2015 年十大傑出青年、香港青年創業家總商會創會主席」
- 梁洪軒先生 「泰達國際信託董事、香港幼兒教育與服務聯會執行委員會董事」
- 林翠怡女士「激揚工作坊創辦人及項目總監、嶺南大學政策研究 – 教育政策及管理博士生」
- 張建松先生 「Ultipa HK 工程總監、新香港人代表」
- 彭仲然先生 「啟科信息 CEO」
嘉賓從未來人才的需求、教育實踐、社會支持等多角度,探討香港如何以「融合」為。核心優勢,應對新人才家庭帶來的教育機遇與挑戰。
議題一: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需求與發展


香港恒生大學莫家豪教授指出,未來教育格局及人才培養應以包容性為核心,特別針對大灣區及東盟地區,通過促進多元文化融合與平等教育機會,推動區域協作及可持續人才發展,進一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領先地位。莫教授強調,香港在小學至高等教育階段已具備豐富經驗,成功吸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然而,為深化教育交流、促進知識經濟及為香港長遠發展注入新動力,必須進一步強化並積極推廣這一優勢。通過優化教育政策與實踐,香港可望在區域內發揮更大影響力,推動可持續發展及人才培育。

李伊瑩校長在論壇分享時表示,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下,中、英、數三大基礎能力至關重要,各類技能都以此為根基,扎實功底有助青少年掌握更多能力。秉持終身學習。態度也極為關鍵,才能應對未來變數。青少年待人接物、行事做人,要有開放、欣賞與包容的態度,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舞臺。同時,李校長鼓勵青少年具備「敢於開創、善於共創、恒於延創」的心態,面對困難不失信念、不陷絕望,持續創新突破。主動學習、持續成長,是應對未來挑戰的堅實後盾。

李建文校長指出,成功的定義應更廣闊,不應僅限於學術成績。未來人才需具備誠信創意及解難能力等軟實力,以應對多元挑戰。他建議學校結合社區資源,系統性地、整合硬件「Hardware」、軟「Software」及心件「Soulware」,通過走進社會、開。展跨界合作與共融,培養學生的全面能力,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

鄺海翔先生表示,在AI工具輔助下,教學方式已與過往大不相同。只要懂得有效溝通學生便能實現主動學習,並獲得豐富資源支持。因此,未來人才需具備快速學習(Fast Learning)的能力,並培養擁抱改變的態度,以適應當下環境的快速變遷。他強調,高科技的發展需搭配具創新思維的人才,方能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推動可持續發展。
議題二:新香港人家庭與香港學校的聯動


甄靄齡校長分享,新香港人家庭學生普遍勤奮,學習態度認真。為幫助他們適應新環境,學校提供額外英語輔導及小夥伴配對支援,促進學生語言能力和社交融入。然而這些學生因文化差異,適應香港生活仍具挑戰。她建議學生多參與本地活動,增加與本地文化的接觸,提升融入感。
她表現,學校亦積極推動「友善社區學校計劃」,旨在加強與社區的聯繫,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活動,探索社區問題,並發揮創意解決困難,從而促進全面發展。學校會開放空間,整合周邊社區資源,打造跨界協作平台。該計劃以資源共享為理念,與學生家長及社區建立緊密合作關係,靈活應對社會快速變化的需求,讓學生在社區中學習、紮根並回饋社區,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廖詠琪校長分享,在與新來港學生家長的溝通中,語言流暢度並未非不能解決的障礙即使她使用不純正的普通話,而家長以不熟練的廣東話回應,雙方仍能順利交流。。她強調,溝通成功的關鍵在於建立互信關係,以及彼此的尊重與理解。這種互相包容的交流方式,是學校與家庭合作支持學生適應新環境的重要基礎。
她亦觀察到,許多新香港人家長對子女抱有較高期望,希望他們進入傳統名校,這種期望落差往往為學童帶來無形壓力。廖校長提出反思:學校排名是否能完全反映學童的能力與獨特之處?在學童未來的職業發展及身心靈成長中,排名是否真正起關鍵作用?這些問題值得家長與教育界深入思考,以更全面的視角支持學童的成長。

張建松先生強調,隨著越來越多新香港人選擇在港定居,邁出融入生活的第一步至關重要。學校與家庭的雙重支持是孩子成長的關鍵環境,而心理健康和積極樂觀的心態則是幫助新香港人家庭及其子女快速融入本地文化的重要力量。他鼓勵以開放心態迎接變化,主動適應新環境,並通過建立互信與理解促進融入。
在升學方面,張先生建議,選擇大學及專業應根據個人發展階段,結合興趣與志向作出決定。無論選擇如何,最重要的是堅持個人目標,持續深造與探索。他進一步指出AI的本質是對既有數據的學習與建模,但真正推動社會進步的,是人類在面對新數,據與挑戰時展現的跨領域創新與突破能力。因此,新香港人應以積極的心態和創新的思維,迎接未來的機遇與挑戰,為個人及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總裁彭仲然先生分享,公司約七成員工為來自內地的專業人才。在日常工作溝通中,由於同事多以普通話交流並具備專業素養,溝通順暢、合作無礙,工作效率維持高水平。然而,彭先生強調,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如何協助這些員工適應香港生活,包括申請水電服務、租屋流程、日常餐飲選擇,甚至尋找優質餐廳等生活細節。為此,企業不僅提供必要資訊,還致力建立支援網絡,幫助新同事在港建立穩定生活,從而提升。他們在工作上的投入度與歸屬感,為個人及企業發展注入動力。

林翠怡女士指出,曾任三屆家教師會主席的她,明白新香港人家庭在適應香港生活的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包括語言障礙、學習方式差異及資訊落差。她指出構建持續、。互信的夥伴關係,並積極連結社區資源,是幫助這些家庭順利融入本地生活的關鍵。林女士建議,未來應擴展家校協作平台,舉辦多語言家長教育及適應活動,並通過社區共建提升支援效果。新香港人家庭具備強烈的適應力與學習熱忱。只要學校、家長與社區同心協力,便能克服挑戰,創造共融的成長環境。林女士強調,香港教育以多元包容著稱,期望這一優勢能進一步深化,讓每位新來港家庭在港安居樂業,同時為香港教育生態注入更多活力與競爭力,共同迎接未來人才發展的機遇。
活動尾聲

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主席暨總幹事程德智女士在活動尾聲分享,強調「融合教育與「家校協作」在新香港人家庭適應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她指出,教育不僅是知「識傳授,更應協助每位兒童發掘其獨特的多元智能,培養自信成長與跨界發展的未來人才。同場,幼聯正式宣佈「CECES Family Portfolio」平台啟動,標誌著教育與家庭互動模式的重大升級。該平台旨在促進家校聯動,幫助家庭全面了解子女的成長足跡,為打造真正融合的教育環境開啟新篇章,進一步支持新香港人家庭的適應與發展。
媒體報導:
UC | 「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調查」成果發佈會暨「香港融合新視野 – 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校長論壇 | 26/07/25
搜狐 | 「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調查」成果發佈會暨「香港融合新視野 – 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校長論壇 聚焦:香港融合新視野 – 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 | 26/07/25
堅料網 | 「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調查」成果發佈會暨「香港融合新視野 – 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校長論壇 | 28/07/25
灼見名家 | 構建包容與多元並行的教育環境 助新來港家庭融入香港 | 28/07/25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Spouses, children of top talent unhappy with life in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y | 27/07/25
橙新聞 | 「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調查」成果發布 粵語薄弱成赴港生活障礙 | 29/07/25
今日头条 | 香港融合新视野 – 未来教育与未来人才 | 3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