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24日

由香港恒生大学、香港幼儿教育及服务联会、激扬工作坊及香港教育行政学会联合主办的「人才入境计划受养人来港适应之生活满意度调查」发布会暨「香港融合新视野 –未来教育与未来人才」校长论坛,于2025年7月24日下午 2 时至。 5时在香港恒生大学 M + 校区 15 楼「创意荟」举行。

调查揭示:新来港家庭满意度偏低,语言障碍成关键
由香港恒生大学常务暨学术及研究副校长莫家豪教授,联同岭南大学及恒生大学博士生团队进行的跨学科研究,针对1000名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受养人展开调查。该研究深入分析受养人在学习衔接、语言沟通、社交融入及文化适应方面的困境与期望,为教。育实践和政策优化提供重要数据支持调查共有三个重点发现:首先,受养人对香港生活的整体满意度偏低,子女不满尤甚其中近七成配偶及八成半子女对来港生活感到不满,三成子女更表示非常不满。教。育和学习是受养人最重视的领域,但超过七成人认为来港升学并非正确选择。另外,受养人在情感联系、工具性支援及信息获取三方面均感匮乏,尤其对子女而言,社会认可的缺失是最大困扰,影响其融入香港社会。最后,粤语能力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为关键。逾三分一受访者完全不懂粤语,多数人只是略懂,只有一成半配偶及半成子女能以粤语流利沟通。绝大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粤语能力薄弱是适应香港生活的最大障碍。

校长论坛汇聚重量级嘉宾 碰撞教育新思维
本次活动邀请多位香港中小学校长、教育界专家、AI行业专家等齐聚,围绕两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与会分享嘉宾包括:
莫家豪教授「香港恒生大学常务暨学术及研究副校长」
程德智女士「香港幼儿教育与服务联会 主席/总干事」
李伊莹校长「真光中学、香港津贴中学议会主席」
李乐东先生 「香港幼儿教育与服务联会 荣誉顾问」
李建文校长「天主教慈幼会伍少梅中学」等多位中小学校长
甄霭龄校长 「中华基督教会谭李丽芬纪念中学」
廖咏琪校长 「圣若望书院 – 小学部及国际学生暨幼稚园」
邝海翔先生「2015 年十大杰出青年、香港青年创业家总商会创会主席」
梁洪轩先生 「泰达国际信托董事、香港幼儿教育与服务联会执行委员会董事」
林翠怡女士「激扬工作坊创办人及项目总监、岭南大学政策研究 – 教育政策及管理博士生」
张建松先生 「Ultipa HK 工程总监、新香港人代表」
彭仲然先生 「启科信息 CEO」
嘉宾从未来人才的需求、教育实践、社会支持等多角度,探讨香港如何以「融合」为。核心优势,应对新人才家庭带来的教育机遇与挑战。
议题一:未来教育与未来人才需求与发展


香港恒生大学莫家豪教授指出,未来教育格局及人才培养应以包容性为核心,特别针对大湾区及东盟地区,通过促进多元文化融合与平等教育机会,推动区域协作及可持续人才发展,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教育枢纽的领先地位。莫教授强调,香港在小学至高等教育阶段已具备丰富经验,成功吸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然而,为深化教育交流、促进知识经济及为香港长远发展注入新动力,必须进一步强化并积极推广这一优势。通过优化教育政策与实践,香港可望在区域内发挥更大影响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及人才培育。

李伊莹校长在论坛分享时表示,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中、英、数三大基础能力至关重要,各类技能都以此为根基,扎实功底有助青少年掌握更多能力。秉持终身学习。态度也极为关键,才能应对未来变数。青少年待人接物、行事做人,要有开放、欣赏与包容的态度,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同时,李校长鼓励青少年具备「敢于开创、善于共创、恒于延创」的心态,面对困难不失信念、不陷绝望,持续创新突破。主动学习、持续成长,是应对未来挑战的坚实后盾。

李建文校长指出,成功的定义应更广阔,不应仅限于学术成绩。未来人才需具备诚信创意及解难能力等软实力,以应对多元挑战。他建议学校结合社区资源,系统性地、整合硬件「Hardware」、软「Software」及心件「Soulware」,通过走进社会、开。展跨界合作与共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邝海翔先生表示,在AI工具辅助下,教学方式已与过往大不相同。只要懂得有效沟通学生便能实现主动学习,并获得丰富资源支持。因此,未来人才需具备快速学习(Fast Learning)的能力,并培养拥抱改变的态度,以适应当下环境的快速变迁。他强调,高科技的发展需搭配具创新思维的人才,方能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
议题二:新香港人家庭与香港学校的联动


甄霭龄校长分享,新香港人家庭学生普遍勤奋,学习态度认真。为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学校提供额外英语辅导及小伙伴配对支援,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社交融入。然而这些学生因文化差异,适应香港生活仍具挑战。她建议学生多参与本地活动,增加与本地文化的接触,提升融入感。
她表现,学校亦积极推动「友善社区学校计划」,旨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活动,探索社区问题,并发挥创意解决困难,从而促进全面发展。学校会开放空间,整合周边社区资源,打造跨界协作平台。该计划以资源共享为理念,与学生家长及社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灵活应对社会快速变化的需求,让学生在社区中学习、扎根并回馈社区,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廖咏琪校长分享,在与新来港学生家长的沟通中,语言流畅度并非非不能解决的障碍即使她使用不纯正的普通话,而家长以不熟练的广东话回应,双方仍能顺利交流。
她也观察到,许多新香港人家长对子女抱有较高期望,希望他们进入传统名校,这种期望落差往往为学童带来无形压力。廖校长提出反思:学校排名是否能完全反映学童的能力与独特之处?在学童未来的职业发展及身心灵成长中,排名是否真正起关键作用?

张建松先生强调,随着越来越多新香港人选择在港定居,迈出融入生活的第一步至关重要。学校与家庭的双重支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环境,而心理健康和积极乐观的心态则是帮助新香港人家庭及其子女快速融入本地文化的重要力量。他鼓励以开放心态迎接变化,主动适应新环境,并通过建立互信与理解促进融入。
在升学方面,张先生建议,选择大学及专业应根据个人发展阶段,结合兴趣与志向作出决定。无论选择如何,最重要的是坚持个人目标,持续深造与探索。他进一步指出AI的本质是对既有数据的学习与建模,但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是人类在面对新数,据与挑战时展现的跨领域创新与突破能力。因此,新香港人应以积极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为个人及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总裁彭仲然先生分享,公司约七成员工为来自内地的专业人才。在日常工作沟通中,由于同事多以普通话交流并具备专业素养,沟通顺畅、合作无碍,工作效率维持高水平。然而,彭先生强调,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协助这些员工适应香港生活,包括申请水电服务、租屋流程、日常餐饮选择,甚至寻找优质餐厅等生活细节。为此,企业不仅提供必要资讯,还致力建立支援网络,帮助新同事在港建立稳定生活,从而提升。他们在工作上的投入度与归属感,为个人及企业发展注入动力。

林翠怡女士指出,曾任三届家教师会主席的她,明白新香港人家庭在适应香港生活的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语言障碍、学习方式差异及资讯落差。她指出构建持续、。互信的伙伴关系,并积极连结社区资源,是帮助这些家庭顺利融入本地生活的关键。林女士建议,未来应扩展家校协作平台,举办多语言家长教育及适应活动,并通过社区共建提升支援效果。新香港人家庭具备强烈的适应力与学习热忱。只要学校、家长与社区同心协力,便能克服挑战,创造共融的成长环境。林女士强调,香港教育以多元包容著称,期望这一优势能进一步深化,让每位新来港家庭在港安居乐业,同时为香港教育生态注入更多活力与竞争力,共同迎接未来人才发展的机遇。
活动尾声

香港幼儿教育及服务联会主席暨总干事程德智女士在活动尾声分享,强调「融合教育与「家校协作」在新香港人家庭适应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她指出,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应协助每位儿童发掘其独特的多元智能,培养自信成长与跨界发展的未来人才。同场,幼联正式宣布「CECES Family Portfolio」平台启动,标志着教育与家庭互动模式的重大升级。该平台旨在促进家校联动,帮助家庭全面了解子女的成长足迹,为打造真正融合的教育环境开启新篇章,进一步支持新香港人家庭的适应与发展。
媒体报导:
UC | 「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調查」成果發佈會暨「香港融合新視野 – 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校長論壇 | 26/07/25
搜狐 | 「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調查」成果發佈會暨「香港融合新視野 – 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校長論壇 聚焦:香港融合新視野 – 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 | 26/07/25
堅料網 | 「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調查」成果發佈會暨「香港融合新視野 – 未來教育與未來人才」校長論壇 | 28/07/25
灼見名家 | 構建包容與多元並行的教育環境 助新來港家庭融入香港 | 28/07/25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Spouses, children of top talent unhappy with life in Hong Kong: university study | 27/07/25
橙新聞 | 「人才入境計劃受養人來港適應調查」成果發布 粵語薄弱成赴港生活障礙 | 29/07/25
今日头条 | 香港融合新视野 – 未来教育与未来人才 | 30/07/25